热搜: 九州彩票网投
中新网厦门9月17日电 (记者 杨伏山)厦门理工学院智能视听实验室团队15日对外发布“以中文为核心的多模态预训练闽南话语言模型”“闽台视频资料AI增强与编辑云平台”等多项科研成果。
“闽台视听资料AI超高清视频增强与编辑云平台”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视频资料的智能增强和编辑,用户可以轻松地对视频进行增强、剪辑、调色等操作,让视频更加清晰、鲜艳、逼真。
课题组童同教授介绍说,该平台还支持多种视频格式和分辨率,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网络视听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林小勇教授对记者表示,“以中文为核心的多模态预训练闽南话语言模型”采用了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和大规模语料库训练,能够实现对闽南话的准确理解和生成。
他说,该模型是以中文底层技术为核心,以闽南地区闽南话为基准音,融合台湾等多地语音,还支持多种模态输入,如文本、语音、图像等,可以实现对不同形式的闽南话信息的处理和翻译。模型的发布,不仅为全球闽南话使用者的沟通交流有力支持,而且对维护中国语言文化多样性、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成员、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婉彬认为,闽南话使用群体达7000万人,使用区域覆盖闽台两岸、东南亚与海外广大的华人聚居地,闽南话“大模”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加强民间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
业内人士称,该平台的发布标志着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下一步平台将可应用于闽台在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场景中,对珍贵的闽台历史影像资料进行融合和修复,并通过新媒体在两岸地区传播,深度挖掘两岸历史文化共性,助力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熊德意称,两岸融合示范,语言沟通交流是首要问题,厦门理工学院此次推出的闽南话语言模型和AI增强与编辑云平台两个成果,犹如两岸融合示范区建设的“新基建”。
厦门理工学院智能视听实验室以福建省网络视听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以依托建设,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十多项。(完) 【编辑:陈文韬】
中新网天津9月17日电(刘俊苍)为深挖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千年运河文化,9月16日下午,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天津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走遍中国·运河文化行”全国书画名家走进天津武清暨“美遇武清”采风写生活动在京津产业新城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书画名家齐聚雍阳大地,同广大书画爱好者一道开展为期6天的采风写生活动。
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市美协主席王书平(中)等书画名家在现场点评长卷《武清行运图》。 刘俊苍 摄
纵贯我国南北途经天津的京杭大运河,堪称世界奇迹,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走遍中国·运河文化行”全国书画名家采风写生活动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于今年启动,拟用3年时间走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组织全国书画名家走近大运河,感悟大运河,宣传大运河,以美术的形式诠释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
本次活动举办地武清区位于京津冀三省市交汇点,是天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主力军”。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域,环境宜居宜业,产业基础雄厚,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当代隶书第一人”刘炳森、“魏碑泰斗”孙伯翔、著名国画家刘继瑛等众多书画巨匠,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美誉。今年以来,武清区深入谋划实施“3+1+1”工作思路,着力以文铸魂、塑形、赋能,高标准打造京津产业新城、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加快建设京津明珠、幸福武清。
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市美协主席王书平在启动仪式上致辞中说,大运河纵贯千里,跨越千年,它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是至今仍然活着的、流动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宝库。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手中画笔讲述运河故事,铸就大运河文化新辉煌。
天津市美协为武清区“美遇武清”采风写生活动和“美育志愿服务行动”授旗。 刘俊苍 摄
启动仪式上,天津市美协为武清区“美遇武清”采风写生活动和“美育志愿服务行动”授旗。书画家们现场对创作中的《武清行运图》长卷进行点评、添墨。后几日,书画家们将紧扣“美遇武清”主题,深入武清永定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600年古村落老米店、武清京津产业新城中央湖公园、八孔闸水利枢纽、河西务津门首驿、南湖·绿博园景区、李大人庄特色文化旅游村、津北森林公园等处开展创作采风,并走进武清区第九中学观看学生画展,与广大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