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九州彩票交流群
中新网宜春7月14日电 (记者 吴鹏泉)“亚洲锂都”,如今成为江西省宜春市一张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
12日至13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江西宜春,探寻这座中国中部城市如何追逐“锂”想、聚“锂”成势,打造“亚洲锂都”。
坐落于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西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江西国轩”),计划在宜春市投资100亿元,建设30GWh动力电池项目;投资70亿元,建设年产12万吨碳酸锂项目;投资60亿元,建设1500万吨选矿厂等项目。
作为一家主要从事矿山资源开发、碳酸锂提取、锂电池研发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江西国轩为何选择落户宜春市?江西国轩研究院副院长黄忠喜直言,除了营商环境佳外,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锂被誉为“绿色能源金属”和“白色石油”,广泛应用于储能、化工、医药、冶金、电子工业等领域。地处赣西北的宜春锂资源丰富,2022年该市碳酸锂产量14余万吨,约占中国的三分之一。
凭借得天独厚的锂资源优势,宜春早在2008年就提出打造“亚洲锂都”,并相继出台系列扶持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吸引了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欣旺达、吉利等一批头部和龙头企业陆续投资进驻,当地总体上已形成贯通“锂矿—锂盐—锂材料—锂电池—锂应用—锂回收”各环节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从一片荒地到一座“巨无霸”工厂拔地而起,宜春时代电池工厂全部建设周期只有18个月。
全球锂电巨头宁德时代在宜春首个大项目——宜春时代电池工厂,该项目一期总投资135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年产50GWh锂离子动力及储能电池。该项目一号电芯厂房搭载4条超级智造PSL拉线,目前已经投产。
宜春时代运营总监唐建华向记者透露,“一号厂房达产后,每条PSL产线1.5秒就能生产一组电芯,全年产量足够装配50万辆电动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宜春组建了总规模200亿元、首批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紧盯锂离子电池多元化应用、固态锂电池产业化以及电机电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与更多优强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打造“绿色、安全、高效”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
江西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据报道,该市锂电产业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不足200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117亿元。
随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以巨大市场需求正迎来加速起势的“风口期”。
《2022年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遂宁指数)》指出,2022年,全球锂电池市场规模超过1100.0GWh,其中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750.0GWh,占全球比重近七成。(完) 【编辑:唐炜妮】
中新网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7月14日在北京举行专项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成功创制一种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全波段相位匹配晶体,成为目前世界上首例实现全波段双折射相位匹配的紫外/深紫外倍频晶体材料,将满足半导体晶圆检测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并有望成为应用于大科学装置的新晶体材料。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激光实验。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 供图
这项光学晶体领域重大理论突破和材料制备成果,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晶体材料研究中心潘世烈研究员团队攻关完成,相关研究论文近期已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在线发表。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晶体材料研究中心米日丁·穆太力普研究员介绍说,激光是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发明之一,60多年来,13项诺贝尔奖与激光技术密切相关。非线性光学晶体是获得不同波长激光的物质条件和源头,可用来对激光波长进行变频,从而扩展激光器的可调谐范围。而在晶体中实现应用波段相位匹配被普遍认为是重要的技术挑战之一,决定最终激光输出的功率和效率。
目前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其中利用晶体各向异性的双折射相位匹配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弥补相位失配的有效途径。该方案转换效率高,但现有晶体均存在相位匹配波长损失,即可用晶体紫外截止边和最短相位匹配波长的差值表征。对此,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团队之前就提出关于非线性光学晶体一种理想状态的假设,即在基于双折射相位匹配的非线性光学晶体中,是否可以实现“紫外截止边等于最短匹配波长”的理想状态?
本次研究的GFB晶体器件。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 供图
本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功创制出全波段相位匹配晶体,这类晶体基于应用广泛的双折射相位匹配技术,且可以实现对晶体材料透过范围内任意波长的相位匹配。该研究揭示出全波段相位匹配晶体的物理机制,并以此为指导获得一例非线性光学晶体。同时,基于晶体器件实现193.2-266纳米紫外/深紫外激光输出,从而验证了其全波段相位匹配特性,使该晶体成为目前全球首例实现全波段双折射相位匹配的紫外/深紫外倍频晶体材料。
米日丁·穆太力普称,研究结果表明,全波段相位匹配晶体宽的相位匹配波长范围,使非线性光学晶体透光范围得到充分应用,可实现1064纳米激光器二、三、四、五倍频高效、大能量输出,有望满足半导体晶圆检测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同时,该晶体具有生长容易、成本低、效率高、抗激光损伤等优势,有望成为应用于大科学装置的新晶体材料。他透露,在晶体制备方面,研究团队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并已向欧洲、美国、日本等提交国际专利申请。
论文通讯作者潘世烈研究员指出,波长短于200纳米的深紫外激光因波长短、光子能量高等特点,在信息、工业、科研、国防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目前,世界上唯一可实用化深紫外倍频晶体KBBF是由中国老一代科学家陈创天院士带领团队创制。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这次实现全波段相位匹配晶体的理论突破和材料制备,就是接过老一辈科学家“接力棒”并努力探索研究取得。
本次研究的GFB晶体正在进行激光实验。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 供图
作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所长,潘世烈研究员表示,该所下一步将加大对新型高性能、大尺寸晶体新材料的研究力度,在现有成果基础上持续开展相关晶体材料、器件及激光光源应用的攻关研究,力争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完)